沉浸式体验成为洛阳文旅发展的新亮点——访全国政协委员、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
“今年春节假期,富含古典文化韵味的国潮与汉风为人们的假日生活增色添彩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涌入河南洛阳,大家身着汉服、游览古城、观赏花灯,欢度佳节。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、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时表示,沉浸式体验正成为洛阳文旅发展的新亮点。 马珺介绍,近年来,洛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,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,持续加强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开发利用,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。“如今,洛邑古城、隋唐洛阳城等景区景点成为汉服体验打卡地。据统计,目前,洛阳汉服经营商户达1200多家,带动了上游的设计、纺织、生产,下游的摄影、妆造、短视频,以及周边的民宿、餐饮、文创等产业快速发展,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,有效带动了旅游业发展,提升了洛阳城市知名度,推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。” 马珺还注意到,洛阳积极引进新技术,推动智慧旅游发展。“通过引入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洛阳在旅游信息化、智能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。例如,建成智慧旅游平台,实现旅游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便捷查询;推广智能导游、虚拟现实等新技术,提升游客游览体验。” 乡村旅游发展也是近年来马珺关注的领域。去年全国两会期间,她曾就打造农文旅互惠共赢的乡村模式提出建议。在她看来,乡村旅游可以推动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型,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;拓宽农民收入来源,提高农民生活水平,实现从单一农业生产到服务经济的转变;挖掘展示地方非遗民俗,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;强化生态保护机制,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。“过去一年,洛阳宜阳县、嵩县、汝阳县等地乡村都积极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,老乡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。”马珺介绍,宜阳县五岳沟村是洛阳理工学院的帮扶对象。目前,学院正积极协助五岳沟村利用废弃窑洞和自然景观资源,打造集旅游观光、民俗体验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庄,带动村容村貌提升、村民收入增长。 马珺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引导与扶持,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,为乡村发展旅游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,激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;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,指导乡村挖掘整理本地文化资源,打造特色农文旅IP,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;加快乡村网络通信设施建设,打造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,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;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,改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交通、住宿餐饮、公共厕所等设施条件,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旅游需求;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人才培训计划,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,培养一批懂经营、善管理、能创新的乡村旅游带头人;强化品牌营销与推广,运用现代传播手段,通过短视频、直播等形式,扩大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